日前,在中国工程院会议上,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、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陈俊愉向与会院士呼吁,尽早确定梅花、牡丹为我国双国花,倡议一经发出,得到了袁隆平、沈国舫、吴良镛等61位院士的响应。国花之争已经数十年,“一国两花”的方案能否确定我国的国花?
对此,本报记者采访了陈俊愉院士。
■为何“难产” 一花难代表全中国
牡丹和梅花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中国的国花出现,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院士1982年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,1988年他又提出以梅花、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全国人大常委会曾讨论过国花的方案,但最终任何一个方案都因分歧过大没有通过。
陈院士在电话里告诉记者,自己热心推动国花一事已有几十年了,但每次都不了了之,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没有明白国花的性质,“国花不同于国歌、国旗、国徽,是不需要写进宪法的,国花只是老百姓的事,实际上与政治没有关系。只不过梅花作过民国的国花,牡丹被清朝选作过国花,所以人们都不敢碰了。”
另外,他还认为,程序上的障碍也让国花至今难以产生,“分歧太大了,没有任何一种花能代表全中国。”
陈俊愉认为,今年再次把国花方案拿出来,主要出于这样几个考虑:“首先,作为大国,没有国花是很尴尬的事情;另外,2008年奥运会就要到了,在这时把中国的国花推出国门是最好的时机。”
■为何“两花” 梅花牡丹象征南北
陈俊愉指出,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差异巨大可能是造成众口难调的直接原因,“有人说牡丹,有人说梅花,各有各的道理,所以很难做出选择。”
上世纪80年代以来,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。一种是单一国花,其中又分为拥梅花和拥牡丹的“两派”;二是“一国两花”,即由梅花、牡丹同任国花;三是一国四花,牡丹、荷花、菊花、梅花分春夏秋冬四季;四是一国五花,以“一主四辅”五种名花同为国花——牡丹为主国花,兰(春)、荷(夏)、菊(秋)、梅(冬)为“中国四季名花”。
●例图 |

|

|
●原产国 |
中国 |
中国 |
●主产区 |
黄河流域(包括西北华北地区) |
长江流域(华东华南) |
●花期 |
晚春4至5月 |
早春12至2月 |
●类型 |
灌木 |
小乔木 |
●花朵 |
大花瓣 |
小花瓣 |
●香气 |
较浓郁 |
比较淡雅 |
●习性 |
喜温暖 |
喜凉爽 |
●象征含义 |
雍容华贵,国富民强 |
傲骨、坚忍不拔 |
●著名诗句 |
惟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 |
凌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 |
●著名中意者 |
武则天、慈禧 |
陆游、毛泽东 | 陈俊愉认为,最终被广大人群接受的可能就是一国两花方案,“国花太多了会分散,就没有意义了,太少了又无法获得更多人的赞成。而梅花和牡丹加在一起刚好代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。”陈俊愉的这一观点源于20多年前北京确定市花的过程。“当时,有人推菊花,有人推月季,两派争执不下,后来我提出个折中方案,一市两花,最终大家皆大欢喜。”陈俊愉回忆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