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4年,美国总统卡尔文·柯立芝建议把父亲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,以便“在父亲和子女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,并且使父亲铭记自己应尽的全部责任”。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。1972年,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案。这个强调“父子亲情”和“父亲责任”的节日先从美国传到英国,然后,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。在全球经
济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,历来重视亲子关系、强调父亲教养责任的中国城市人群,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符合中国家庭传统和习惯的“洋节”。去年,这个“洋节”在中国“80后”青少年及其父辈中流行开来。2006年6月18日,是今年的“父亲节”,作为父亲,我深感责任重大,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以独生子女为养育对象的中国式核心家庭类似无限责任公司,父母对子女的前途命运负无限责任。“子不教,父之过”,父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。“有其父,必有其子”,子女的贤愚、得失、功过牵连其父,父亲不但要负经济、道德等方面的连带责任,而且要被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地追究“领导责任”。独生子女的教育成功的收益不可预期,但是,教育失败的机会成本却是百分之百。因此,为人父亲,责任第一。在国际化、现代化、市场化,且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大背景下,做一个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的父亲绝非易事。父亲是儿女的标杆———尺度,这个“尺度”的分寸很难把握。
父亲雅称“家严”,中国传统文化、礼教、风俗已经对父爱角色作了准确的、详尽的、合理的定位。“父道尊,母道亲”。父亲必须保持应有的尊严,必须自尊,才能获得家庭的尊重,然后才能保持并实施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尊严。“君不正,臣投外国,父不正,子奔他乡”。就是说,父亲必须以身作则,否则,无法团结教育子女,无法履行父亲的管教责任,如果处理不好,有可能出现父子反目、离心离德的严重后果。严父慈母是父母亲分别担当的固有角色,严格、严厉、严肃是父亲的应有风格。但是有的父亲把一个“严”字衍化为棍棒教育、打骂教育。我从禅宗教育中得到一些启示,“棒喝”的宗旨是刺激、提醒、指点、点化,目的是开悟增慧,提高敏感性和悟性,而不是压服,更不是展示家长威风。所以,一个称职的父亲重在见识高低,不在脾气大小,不要高人一等,关键是要高人一筹,做孩子的启蒙老师,做孩子的精神向导。
父母无不望子成龙,无不望女成凤,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。事实上,有的父母心想事成,有的父母事与愿违。俗话说:“老子英雄儿好汉,老子卖葱儿卖蒜”;“兵家儿早识刀枪”。俗话还说:“父母难保子孙贤”。的确,许多子女受家庭影响,子承父业,光前裕后,成为父母一样的人或父母期望的人,而也有相当多的子女没有实现父母的梦想,没有到达父母的期望值,甚至走向父母愿望的反面。说到底,家庭教育也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,给孩子以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,让他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做好他自己。老话说得好,“父母生身,儿女立志”,人各有志,不必强求,对儿女也是如此。
西方教育理念的第一准则是“爱的教育”,强调亲情、呵护、鼓励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“严”在其表,爱在其里。中国式“家严”的严厉是形式上的,是父子互动的一种外在动作,慈爱是核心,爱护是目的。俗话说:“父慈子肖”、“父不慈,子不孝”。许多子女不肖不孝的根子在父亲身上,父亲不慈爱,不负责,所以,孩子不出色、不优秀,也不孝敬,不依恋父亲。但是,“父母爱如虎,爱谁谁受苦”,对孩子无原则的表扬、鼓励,过度的溺爱、放纵,有可能培养一个无知无能、无所事事、愚钝麻木、胸无大志的庸子,也有可能培养一个目中无人、狂妄自大、无法无天的逆子。所以,严与慈的尺度很难把握,过严压抑个性,过慈滋长恶习。
父亲节里说父爱,可怜天下父母心。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岂止是一门学问,实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,是一场漫长的高难度综合考试。
|